为进一步提高山东地区心脑血管病的管理水平,推进中医络病理论原创成果转化在临床中的发展和应用。4月1日,由山东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山东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年会暨心脑血管事件链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吴以岭,山东省卫健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巡视员、中西医结合指导处处长贾青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可建,山东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薛一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邓华亮,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徐云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邹云增等出席开幕式。薛一涛任大会主席。
会议聚焦“传承、开放、创新、融合”主题,邀请院士等6位行业内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线下800余名学者,围绕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就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发的通络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病的重大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贾青顺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仅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医药事业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也为中医药全面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络病学说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在吴以岭院士的带领下,基于临床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实现产学研高效转化,先后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励,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李可建表示,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通络治疗微血管病变系列研究,在一些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并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国际医学界临床重大难题。
邓华亮介绍,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吴以岭院士及其研究团队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首次系统构建了“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先后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为络病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主旨论坛环节,吴以岭院士作了《脉络学说与气络学说》主旨报告。围绕微血管病变这一临床难题,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构建了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系列研究证实以络病理论脉络学说为指导研发而成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具有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等作用,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2020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评价:该(脉络学说)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王翠兰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宋尚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邹云增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阎兆君教授分别就稳定性冠心病危险分层及治疗策略、通心络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通络干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心肌重构的机制和干预研究、郁症失眠的中医对策分析等分享了专题报告。
大会主席薛一涛介绍,山东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历经15年,一直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以中医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文化普及等为着力点,全面推动学会及学科建设。他表示,学会在一大批致力于络病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下发展迅速,已先后成立了14个络病分会,并将依托省级和地级学会为平台,充分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积极推动和促进山东省络病学科的稳步发展。
本次大会同步设立多个视频直播分会场,八千余名医学学者在线收看大会盛况。